查看原文
其他

《即兴》|如何挖掘自己的创造力?

基思·约翰斯通 品卷一族
2024-12-10

现代即兴戏剧的开山之作。


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在我们长的过程中,不同的教育方式等让我们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而我们也要学会如何在抚育我们长大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和生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构建起了自己的身份,到我们成为“成年人” 时,我们已学会了如何表现“自我”、如何通过调整自我认知来适应不同的情况。这些表现,在丛林中、在旷野里、或者在比较危险的社区同样非常有用,但在舞台上和教育封方面却没有多大用处。

《即兴》中约翰斯通就揭露教育如何阻碍了他的天赋的发挥,继续研究他所受到的教育过程、以及想办法对抗这种教育过程对他和其他人产生的不良影响。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过程中,作者发现了一些可以有效挖掘和提升自己创造力的方法等,并在本书中一一附以详实的实例来阐明这些方法。

关于作者

基思•约翰斯通,英国戏剧教育家、编剧、演员和导演,即兴戏剧先驱,以发明现代即兴体系而闻名。早期在英国皇家宫廷剧院负责编剧与导演的指导工作,并组织了当时唯一一个纯即兴剧团“戏剧机器”在欧洲巡演。1970年,基思来到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任教,并在那里成立了日后闻名于即兴界的“松驼鹿剧团”。基思将《道德经》中的“无为”等思想运用到表演中,极大地激发了演员的自发性和创造力,英国皇家戏剧学院更是将他发明的练习(尤其是“姿态”部分)作为教学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鲜知


学什么?如何挖掘自己身上潜在的创造力

对于“创造力”的思考:从作者所言的“孩子从来都不是未长大的成人,但是成人一定是枯萎的孩子;钝化也不是年龄的必然结果,而是教育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即兴》这本书,表面上是在讲即兴表演,实质上也是对现代教育某些方面的一次反思。作者通过自己成长过程中一个鲜明的事例,向我们阐释了不同教学方式对学生在创造力方面的不同影响。成长的过程让约翰牢记并一直严格遵照执行着“一位好老师应鼓励学生们抛弃标准答案,去开发自己的天赋、解放自己的天性;帮助学生们时刻保持高昂的创造力和自我驱动力。”这一观点。

姿态理论:低姿态、高姿态和姿态转换。此处作者通过对三种在教学中常见的姿态表现的举例分析,向我们清楚地阐释了“姿态”的含义。并同时提到和解释了“跷跷板原理”在戏剧和不同地方的广泛体现。

想象力与面具理论:训练创造力。如何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呢?作者在此处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在阅读时密切关注自己的心理过程。并讲解了调动自身想象力的技巧。在掌握了调动自身想象力的技巧后,作者便带领我们进入到了下一个阶段----如何在表演中运用自己的想象力。

你还会发现

· 教学观念如何与老子的理论相结合;

· 毫不费力的读书过程真的是“不带脑子”吗;

· 激发想象力的工具书也许并不能真正地激发想象力。

一、约翰斯通对“创造力”的思考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约翰斯通的故事,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对于“创造力”的思考。

很多人认为,成长是抹杀想象力和好奇心的“杀手”,年龄越大,学的东西越多,思想反而越会被禁锢,变得死板。所以大多数人都认同,小孩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远远要比成人强。其实,作者约翰斯通最初的时候,也认为成长会导致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衰退,但后来经过不断地思考和一线教学,他开始逐渐意识到,这种钝化的过程并不是不可逆转的,只是需要一些技巧并且付出更多的努力。用约翰斯通的原话说就是:“孩子从来都不是未长大的成人,但是成人一定是枯萎的孩子;钝化也不是年龄的必然结果,而是教育的结果。”

从小到大,约翰斯通都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后来他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小学老师,也没能成为同事眼中的“好老师”。约翰斯通从小就非常叛逆,他不相信任何事,习惯性地质疑老师传授的知识,这也养成了他特立独行的习惯和个性。但在传统的教育里,学校为了形成规范和照顾绝大多数学生,往往会教授统一的知识,抑制学生的想象力,这让约翰斯通非常苦恼。

上大学后,约翰斯通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他叫安东尼·斯特林。斯特林是一位美术教师,不仅才华横溢,还注重言传身教,是对约翰斯通影响最大的一个人。

在书中,约翰斯通讲到了斯特林老师给他们上的一节美术课,这节课让他终生难忘。课程的内容非常简单,斯特林老师像对待8岁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这群20多岁的美术生,他让他们在白色画板上肆意涂抹黑线,想象有一个骑着自行车的小丑蘸着颜料在纸上踩来踩去。之后斯特林又要求大家给小丑留下的轮廓填上颜色,还要在颜色中绘制上图案。

学生们画出来的“作品”惨不忍睹,这时候斯特林老师打开一个柜子,从里面抽出一大堆画,这些画的色彩非常漂亮,图案也非常有创意,斯特林老师对大家说,这些是8岁孩子的画作,约翰斯通惊呆了,他意识到,这些年他所接受的教育根本上就是一个破坏性的过程,这样的教育让他失去了儿时对绘画的热爱、关心和专注。

斯特林老师告诉约翰斯通,艺术本身就存在于孩子身上,而不是成年人强加给孩子的东西,世界上本来就存在着两种艺术范畴,孩子的艺术和成年人的艺术。斯特林老师建议约翰斯通去从东方古老智慧中寻找答案,推荐他读老子的《道德经》,让他用心理解“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含义。

后来,约翰斯通把老师的教学理念和老子的“无为而治”结合起来,提出了“无为”的教学理念,在这里,“无为”可以简单地理解成“不干预”,约翰斯通认为,老师不应该做示范,而应该做引导。示范是老师传授孩子知识,而引导则是老师让孩子自己去探索知识。

如果孩子想学画一棵树,那老师就不应该在黑板上画出一棵树,然后让孩子们临摹,而应该带着孩子们去看、去触碰、去感受真实的树。如果孩子们实在画不出来一棵树,也不要局限于“画树”这一个标准,可以让孩子用泥土去捏出这棵树,用笔去描写这棵树,用声音去唱这棵树。这样的教学方式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学生们绝不会在认知世界的初期品尝到失败的滋味。

二、姿态理论:低姿态、高姿态和姿态转换

约翰斯通在英国皇家宫廷剧院教学生表演的时候,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扰着,那就是演员们很难在台上再现“普通”的对话,他发现同样一番对话,两个人在日常交谈时呈现出来的效果要比在舞台上“演出来”的效果好得多,也自然得多。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们掌握再现日常情景的能力呢?约翰斯通在观看一场戏剧演出时获得了启发。

有一次,约翰斯通在观众席观看莫斯科艺术剧院演出的《樱桃园》,他突然想到一个有关戏剧理论的问题。按照传统的戏剧编排,舞台上的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动选择一个强烈的动机,只有这样,人物的行为举止才能被观众理解。但约翰斯通却在想,如果演员选择的动机比较微弱,那么最终舞台上呈现出来的戏剧效果会不会减少,从而让生活化的气息更浓郁呢?这样一来,演员们的表现就会更加自然,之前困扰他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按照这个思路,约翰斯通开创了戏剧领域著名的“姿态理论”,也是这个理论,让约翰斯通成为即兴戏剧的先驱。

“姿态理论”把人的表现为为低姿态,高姿态和姿态转化三种形式,而姿态转化就是让戏剧表演变得生动有趣的关键。

观众喜欢看姿态与社会地位有强烈反差的戏剧,比如他们总是很喜欢看老板被误认为是流浪汉这样的戏码,喜欢看《康熙微服私访记》《戏说乾隆》之类的剧目,是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更喜欢皇帝和普通人的反差感,这就是低姿态与高社会地位反差所带来的戏剧效果。

在戏剧理论中,把这种“一高一低”的反差叫作“跷跷板”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一上一下”。当你抬高姿态时,你周围人的姿态就随之下降;而当你放低姿态时,周围人的姿态就会上升。我们能在大多数喜剧作品中看到“跷跷板”理论,通常来说,喜剧演员都要靠放低自己或他人的姿态来取悦别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喜剧电影中,都会设置一些装疯卖傻式的角色,因为观众会从这些角色的“低姿态”中,获得一种“高姿态”的优越感,从而肆无忌惮地从这些角色身上寻找快乐。

刚刚我们说的是喜剧中的跷跷板原理,其实悲剧同样也遵循跷跷板原理,主要表现就是高姿态个体,被所在的群体驱逐。很多古希腊悲剧都完美地阐释了这个原理,比如,普罗米修斯本是高贵的神灵,却为了人类的福祉背叛了自己的族群,之后被族群驱逐,被宙斯囚禁在悬崖上,受到永世的折磨。

三、想象力与面具理论:训练创造力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跟踪研究,后来他们以这个研究结果为基础在《新闻周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创造力危机》的文章,其中说道:“98%的学前孩子都有着天生的创造力,但步入学校教育后却只有2%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这种创造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小孩子长到十一二岁时,会受到“成人艺术”的模仿心理所影响。因为小孩对成人的世界非常好奇和向往,他们急于探索和模仿成人,同时,世俗社会对小孩的要求,也更倾向于喜欢相对成熟的孩子,于是孩子们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想象力,开始迎合家长、老师和周围环境的好恶,其实这个结果对于成年人也同样适用。所以文章得出的结论是,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创造力都需要后天的培养和保持。

那么该怎么培养想象力呢?作者约翰斯通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在阅读时密切关注自己的心理过程。很多人在看书的时候不会非常用心,尤其是在读小说的时候,觉得读起来不费力,就基本“不带脑子”了。但约翰斯通发现,当自己开始沉浸到小说的情节中时,头脑就会像高速运转的机器一样轰鸣。当他读到“走进房间”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时,脑海中就会出现一幅画面,起初是非常粗略的,只是最简单的房间陈设。这个时候,约翰斯通就会给记忆中的房间“装修”,根据书中的背景设定,这个房间的整体应该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光秃秃的地板也因为房子年代久远而变得有些发白,整个房间呈现出空荡破落的样子。约翰斯通继续读,读到“她身后的木板嘎吱嘎吱地响”的时候,他甚至还能跳出原著的世界,幻想一个丑陋的怪物出现在女孩身后,试图把她抓走。这个时候,约翰斯通就和小说的作者一样,在幻想的世界中穿梭。这样长此以往地想象下去,想象力和创造力就都会有所提升。

在掌握了调动自身想象力的技巧后,我们就要进入到下一个阶段,那就是如何在表演中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这个阶段需要借助一个工具,就是面具。这里的面具既可以是实际可穿戴的面具,也可以是抽象的角色或其他异于自我的东西。

约翰斯通在英国皇家宫廷剧院讲授表演课时,就开设了一门“面具课”。对于刚刚接触面具的初学者来说,在戴上面具的瞬间,会被镜子前这个陌生的形象所震慑,会开始隐藏真实的自我。但很快,因为面具的特殊性(人们看不到面具下的人),初学者们就会变得大胆起来,有些聪明的学生甚至会主动挖掘面具所代表的人格和特性。在反复打磨和挖掘面具背后的意义后,一个青涩的学徒就开始走向成熟,成熟的标志就是学生脱下实体的面具,开始戴上抽象概念的面具,也就是“角色”。

演员戴上“面具”,就是指演员进入了角色,假装自己是另一个人。这个抽象概念上的面具往往泛指角色的人物内心、打扮、妆容或者衣物等。比如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的流浪汉形象就是一种面具,当我们看到宽松裤子、大头鞋、拄着手杖、戴着一个圆顶礼帽、留着一小撮牙刷胡子的人时,就会下意识地想到卓别林和他所扮演的那个流浪汉,这就是“面具”起到的巨大作用。

在课程中,约翰斯通会让学生戴着面具去即兴表演,在表演中学会用姿态的变化来沟通,这些方法看似和现实离得很远,但实际上能够帮助学生们捕捉到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因为在现实中,每个人其实都佩戴着好几个不同的面具,比如优秀的员工、称职的妻子、孝顺的孩子等等。佩戴面具是一种挖掘自身潜力的迂回手段,通过对外在的面具的探索和思考,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和厌恶的,从而锚定内心真正的自我。

总结

以上就是《即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21世纪是靠创造力改变世界的世纪。当我们试图去唤起被现代教育扼杀的创造力时,一定会需要《即兴》这样的书,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带给我们一种教学理念上的冲击。

我们得先抛弃“孩子成熟后会变成大人”的陈旧观念,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没有该变成大人的孩子,只有退化的成年人,有时候,我们能在孩子身上学到的,远比我们想象中多!(编辑:Stan)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


相关内容:

《脑与意识》|意识的火花是如何迸发在大脑中的?

《绝非天赋》|剖析智商与天赋的秘密,打开正确成才方式。

【行为心理】《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为什么艺术家擅长用右脑思考?

《创造力》|创造力是如何产生的?

《创造力曲线》|如何培养和提高创造力?

洪兰:孩子不是机器人(两集)| 机器人孩子怎能有学习的热忱?做父母的只要放手就好。

《知识不是力量》|什么是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诺奖文学】《蜜蜂公主》|公主也是勇敢的,不怕困难的。

《尽管去做》|本书创造性地提出由横向和纵向管理法支撑起来的“尽管去做”工作方法!

上次推送内容:

《文艺心理学》|你以为,什么是美?

袁庚传|筚路蓝缕,以启蛇口。

《第五项修炼》|教你如何修身当领导,创建学习型组织。

《异类》|为什么我智商150,却在做二百五的工作?

【严选好书】90%的营销人都看过这3本书。

本次推送:

《即兴》|如何挖掘自己的创造力?

【严选好书】团队中的“乞丐”,请你离开!

《目标》|如何突破资源瓶颈,实现目标?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

《说话之道》|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说客,你得用到这些。

下次推送:

【经典小说】《只爱陌生人》|爱需要灵与肉的平衡,还是欲望的狂欢?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

《让大脑自由》|释放你大脑的全部产能。

《精益创业实战》|如何副刊用户痛点和解决方案?

【严选好书】高不可攀的经济学,也可以拿到饭桌上听。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